★课程就是指课业的进程。是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标准:我国历史上把国家规定某级学校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文件称为课程标准。后来分解为两部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课程内涵,也就是课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课程要讨论是试图解决的问题)?
1.为什么教?即教育目标问题,2。教什么,即教学内容问题3。怎样选择要教的东西?即选择恰当的教材的问题,4。怎样组织最有效?即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规律适当地排列教材的问题,5。根据什么标准和原则编订课程?即课程编订的规律问题,6。谁来选择和编订?即课程管理问题。7。怎样评价?即科学的评价和实施问题,等等。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的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本目标)
★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的主要情况怎样?
正进行的是第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发行了统一的教科书,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第二次: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第三次,1958年,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为标记,中小学课程改革是以缩短学制,大炼钢铁,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而展开的。第四次,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第五次,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六次,1988年颁发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24个学科的教学大纲。第七次,1992年8月,国家教委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
★我国第八次课改的国内背景和动因是什么?1、顺应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的趋势。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历次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八改的国际背景:一、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1、知识经济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2、知识经济兴起而带来的社会转型和新世纪的挑战3、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要懂得把握信息。4、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二、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1、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2、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3、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
★我国八改的任务和目标?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减少“应试教育”的弊端。
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讴歌年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习及学生的适应性。
★我国八改的重要现实意义:1、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素质。2、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促进课程功能转变,促进学生终身发展。4、转变管理评价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体制的改革。5、丰富课程资源,促进“两基”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如何理解八改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生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1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是要建立促进教学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3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即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的独特性。
★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调整?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课程结构涵概三个方面:课程的知识结构、形态结构、课时比例。课程结构的表现方式有: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了许多综合学科。A一是对原有的一些分科课程进行了整合,如美术和音乐整合为艺术。B二是强调知识与技能、过去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实现由知识本位向学生终身发展本位的转向。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4、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以前的课程存在哪些弊端?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1、课程类型单一,“统”得过死。2、过分重视分科课程,轻视综合课程。3、坚持学科课程,缺少活动课程。4、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存在大量繁、难、偏、旧的东西,容易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既不利于培养通用型人才,也使学校课程与时代发生错位,制约了未来人才的培养。
★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体现在哪里?1、加强学科的综合性2、设置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1、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作出自己的贡献。2、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3、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新一轮的课改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建构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焦点和重要任务。课程管理的民主化,也是本次课改的一个鲜明特征。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这三维目标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因此,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改的核心任务。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教改的亮点。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静止观,
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新一轮课改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因此,评价内容要综合化、评价标准要分层化,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还要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创新教育是走向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举措。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三级管理的意义是: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表现,二是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四是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有三个含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发现性学习表现在三方面: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一、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淡化甑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一、学生评价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2、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即关注过程性评价。3、考试只是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二、教师评价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三、课堂实施评价1、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2、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和发展。四、考试改革。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两方面要求:1、在发展性课程评价中要注意面向学生,把保证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前提。2、在课程评价的技术手段上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体包括从注重习得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过程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二、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的理念。具体表现在:1、更加重视过程评价2、关注非预期效应。三、面向多元的理念。具体应做到:1、对话。即在多元的评价主体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广泛的磋商,在对话中逐步消除分歧,最终形成一个以一元为主导的多元评价格局。2、开放。即在评价过程中,评价着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在评价活动中要不断地与评价主体甚至与被评价者进行观点、意见和信息的交流,使评价活动在动态中不断完善。3、反思。反思包括对评价活动的全方位的反思,对评价开始的反思,评价者对自己评价的出发点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对评价过程的不断反思,评价者对评价方法和手段以及评价的侧重点不断调整,甚至对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对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对评价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有一个清醒的审视,以正确认识课程评价。
★杜威的课程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改革有什么启示?杜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课程理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他提出的儿童中心、社会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对于我国现行课程改革具有借鉴作用。给了我们如下启示:一、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课程的根本目标。二、课程组织要做到学生发展同社会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三、开设活动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有哪些主要流派?建构主义也叫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是皮亚杰。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为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的主要流派:认知建构主义、社会—文化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控制论观点的建构主义等。
★什么是认知建构主义:主要源于皮亚杰的研究,这一观点将学习描述成为总结个人经验而不断重构个人的理解和知识的过程。将认知的重组看作是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要素。这种认知的建构观点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人的同时,并不否认社会性交互作用的重要性。学习者应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反映六方面: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知识要基于自己的理解之上)学习观、(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哪怕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接触过,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要引导学生丰富活调整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学生要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环境(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和教学原则(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设计真实的任务;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可从事有效行动的复杂环境;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测自己的观点;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什么是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成为学科。它分类为: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什么是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常被“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特点: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的关系:它们是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区分的两种类型。其中,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详见表76页。现代学校的课程设计,要把这两种课程看作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
★什么是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以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为逻辑范畴,学校课程可区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它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新课程对分科课程的改革: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实施综合课程必须注意的问题:知识的琐碎化、教师的知识和经验问题、教师协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问题、对综合课程的管理问题。
★什么是核心课程:是在广域课程的基础上,以比较重要的学科或内容为核心,其他学科或内容围绕核心组织起来的主体结构型课程,它是以社会问题或生活领域为核心的课程设计,不恪守学科界限。其概念的使用分两种: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模式。
★核心课程的本质:社会取向的核心课程观、经验取向的、学科取向的、混合取向的核心课程观。
★什么是边缘课程:也叫外围课程,是为了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它不同于照顾大家、面向全体的核心课程,而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它也不象核心课程那样稳定,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年代的不同及其他差异而作出相应的变化。
★如何开发创新课程:创新课程是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进行相对独立的研究性、设计性、实践性、反思性学习的课程。创新课程是指向特定学习方式的定向式课程,是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在课程改革领域采取的举措。
★从创造课程到创新课程,起变化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理论基础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形态的转变。创新课程的开发分成两种类型:课题探究学习、应用研究学习。
★新课程新在哪里?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改变了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四、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协同教学。5、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6、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7、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上,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一、观念的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的师生观、三维的目标观、生成的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学生本位)二、教材的开放三、主体的开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和学生的主体开放,必须做到陶行知的六大解放。)四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五是评价的开放。
★学校如何重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二是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三是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新课程改革具有什么样的评价观:一、对学生的评价,在考虑量化成绩、进行选拔的同时,更要将评价的功能从选拔、甑别转向促进和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三维角度评价。1、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2、进行个性化评价3、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综合能力的评价。三、对课程教学的评价,要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是怎样获得的,课程教学是否有融洽的氛围,学生是否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渴望,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时间和空间;教师是否注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信息的多向传递,使孩子获得了心智的发展;是否加强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给予指导,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密切学习和生活、社会、人生的联系。
★如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是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关键。二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保证。三是学校应对综合实施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四是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五是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六是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七是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八是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如何有效的整合?做到“三个有利于” 前提(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四项原则 保证(主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牢记五个不要使用 关键(教师不能代替学生,不能用“电脑”来代替“人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动手活动是不能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的;制约学生“动口”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听说训练不能使用多媒体了代替;不利于“读”的训练和能力提高的多媒体技术不要使用)
★校校通工程:是教育部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而启动的一项工程。计划在5-10年内,加强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百分之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能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提倡什么样的学生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一、学生是发展的人。具体含义: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二、学生是独特的人。具体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具体包括:学生是独立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环节。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意识?一、确立课程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二、具有反思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者。三、树立资源意识,实现教师的角色由“个人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
★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和创新者,是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其本质是教师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获得知识,充实自我,实施研究、改进教学、反省批判,自我更新,而不仅仅是学历形式上的提高,或者更高文凭的获得。实现教师专业化的意义:1、我国教师的现状与教师专业化要求还有相当差距2、我国现有的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存在较为严重的弊端3、促进教师专业化迫切需要建构在职培训的新模式。
★怎样通过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2、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总之,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催化剂,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模式。
★怎样推动教师适应新课改?1、大力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2、努力消除教师的心理障碍3、切实建立教师适应参与新课改的促进体统。
★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哪些转变?1、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要做好以下几点:开发教育资源;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2、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做到: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3、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要做到:在学习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量性、甑别性评价方法。即要看孩子的主流。另外,要针对不同学生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哪些要求?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即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四、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课改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改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教师应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适应新的变革。
★怎样提升教师对现代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把握?1、多元化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2、对课堂教学科学化内在若干关系的理性思考3、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与学的行为分析。
★如何进行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1、突破传统课程实施的“三中心”。2、鼓励教师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3、确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制度。
★如何正确理解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指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和课程建设的参与性。它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主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使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活动形式的多样化。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为什么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3、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潜能开发观、问题探究观、学习主体观、行为实践观、个性差异观、师生合作观、生命发展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既是基础教育的新理念,也是基础教育课改的基本理念。)评价过程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就是用探究的方式去达到寻求真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第一步,激发导入,自学探究。二是解疑导拨,合作探究,三是明理强化,实践探究,四步是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总之,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就是“为了不教”。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让教师“动”起来。二、让学生“动”起来: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
★怎样开发学生的差异资源?1、针对基础差异,采用分层教学2、开发气质差异,(胆汁质、抑郁质等)采取异质异教。3、尊重兴趣差异,鼓励自选学法4、开发情感资源,运用激励机制。
★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讨论二、及时调整合作方式三、科学组织分层学习。
★怎样才能形成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灵活开放的课堂具有六个特征:一是参与度,即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二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三是自由度,应多一些轻松、幽默。四是整合度,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五是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六是延展度,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要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衣着、举止,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态度)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源于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他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从方案中所采用的目标及策略来看,充分重视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其基本过程氛围三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1、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2、捕捉闪光点,激励差生主动参与学习。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1、创设情景,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2、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让学生善于提问题。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的意志。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一、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1、营造特定的研究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二、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1、问题要有探究性2、讨论要有针对性3、练习要有实践性。三、留足空间,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1、少“占”多“让”,2、少“扶”多“放”。
★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1、教学目标多样化。2、教学活动主体化。3、教学方法灵活化,4、教学气氛民主化。5、教学过程动态化。
★怎样才能在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一、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二、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三、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实施新课程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是对教材的灵活运用。二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容易产生的误区是:1、形式化,为了更换而更换,缺乏明确的目的性2、联系生活实际,却忽略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究。
★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实施校本教研?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新一轮课改实施的需要,是深化教改的方向和重点。一、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二、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三、以校为本的教研,还应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四、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五、以校为本的教研,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新课程师资培训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教育部有什么具体要求?主要任务是:1、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纲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重点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等,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2、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重点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使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师资培训和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3、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所教课程的新编教材,了解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在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新特点,逐步提高教师驾御教材的能力,使教师能基本胜任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江苏省教育厅对全省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有哪些要求?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工作应注意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新一轮课改工作大体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