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业务考试复习提纲

(个人整理,非官方资料)

一、公共理论部分

1、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  教育法 1995-9-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4、  义务教育法2006-9-1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基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  教师法 1994-1-1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对学生进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指导、监督。

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以及学生的意见。

 

6、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这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而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我要学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我能学

独特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个性化和差异性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

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彻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上述五个特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正是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7、  新课程的教学观念:

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结论,还是重过程?

教学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伦理关系:民主思想、法制意识、师德建设

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诚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8、  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1-9-4通过 2006-12-29修订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他们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

 

9、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2006-9-1

第三条:学校安全管理办遵循积极预防、依法管理、社会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

学校应当建立安全工作档案,记录日常安全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检查、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安全档案作为实施安全工作目标考核、责任追究和事故处理的重要依据。

学校在教学楼进行教学活动和晚自习时,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疏散时间和楼道下下顺序,同时安排人员巡查,防止发生拥挤踩踏伤害事故。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