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模拟题

 

一、 选择题(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根据迁移的性质分类,迁移有( )。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正迁移 D 负迁移

2.用饿猫逃出笼箱的著名实验,解释试误学习现象的心理学家是( )。

A.苛勒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桑代克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学习的心理规律 B.教学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学与教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4.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和(

A.动作技能 B.分析技能

C.态度 D.综合技能

5 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 )方面。

A.认知 B.情感

C.人格 D.社会性

答案:1.C D 2. D 3.C 4.. A C 5A B D

注: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

 

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请从以下名词中任选5个。进行解答。

实验法:P16---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P22—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通过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现象的规律和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P23----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日常工作中获得的教育过程心理现象进行整合性认识和总结,并寻找其中规律性的方法。

思维:---P31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理的概括或间接反映,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它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中。

社会性P36—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起来,与社会存在相适应的一切特征和典型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自我意识:P36—是主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我总识的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人格:P55---又称个性,是个人与社会有关的完整而稳固的行为倾向的总和。

认知方式:P60---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习:--P65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这一对学习含义的解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学习是凭经验产生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    学习既有行为的变化,也有思维的变化。

3)    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4)    学习是指那些比较持久、恒定的行为与思维的变化。

观察学习:--P75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或称“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有意义学习:--P83其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P9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

程序性知识:--P27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为为“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概念学习:--P111概念学习就是学习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集合在一起并冠以一个名称,把不具有此类属性的事物排除出去。

概念形成:--P114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同化:--P114指将新概念纳入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念运用:--P115是指概念获得之后,就能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并对认知活动产生影响,它一般反映在知觉和思维两个水平上。在知觉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并将其归入这一类型。在思维水平上运用概念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

动作技能:--P133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智力技能:---P143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像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按照客观的、合理的、完善的程序组织起来的认知活动方式,是一种内隐的智力操作,没有明显的外部动作。

学习策略:P153—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自我调节学习:--P157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元认知:--P166元认知是指对认识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学习策略教学:--是指系统的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和策略,使学生最终学会学习的教学活动。学习策略教学中的策略并不是指向某种具体的方法或要求,而是一种抽象性、一般性的方法。

学习迁移:--P34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简单地说,学习迁移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正迁移:   P188—也叫“助长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P188—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

问题解决:--P213问题解是指由问题引发,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去解决疑难的过程。或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扫除障碍,从而将初始状态转换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定势:---P226是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P227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特点。

原型启发:--P228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启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

创造性:--P233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

头脑风暴法:--P240又叫智力激励法,由奥斯本于1945年提出的,它往往是以多人集体讨论或一组人员运用开会的方式进行,鼓励参加者尽可能快提出各种各样的、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观点,并罗列出来,相互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映,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动机:--P248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起起的。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学习动机:--P249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或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成就动机:P256—是指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归因:--P258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习得性无力感:---P259习得性无力感简指无力感,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

自我效能感:--P261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品德:P279—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自律与他律:P289--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意义障碍:---297是指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们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的真正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

教学目标:--P309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准备:--P317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最近发展区:P320---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P322—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发现学习:--P330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P333--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程序教学:P335—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形式,它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并将其按一定的程序编排和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学习并回答问题,学生回答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掌握学习:P338—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来的一种适应学习者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学习内容分成小的单元,学生每次学习一个小的单元并参加单元考试,直到学生以80%-100%的掌握水平通过考试为止,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

教师的威信:P337—威信是“威”与“信”的结合,威的含义是尊严,信的含义指信服。教师的威信就是教师具有的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信誉。

教学反思能力P387--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和改进教育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才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 判断正误并改正错误(在正确的叙述后面打√ ,在错误的叙述后面打╳ ,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2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有两种:促进和阻碍。(

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

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

解答:

1.(╳)。道德品质的基础是道德动机。 改为:道德认识

2.(√)。

3.(╳)。冯特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改为:桑代克。

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操作性学习。改为:观察学习

5.(╳)。几何证明中的反证法实际就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改为:逆推法。

注:请根据考核说明补充编制并解答选择题。

五、案例分析题(10分)

请结合自己实际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案例,或形成性考核册提供的案例,编制案例题并进行分析阐述。

案例1

李小辉怎么了?

李小辉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

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

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

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从此,李小辉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

规范解答案例1

诊断:李小辉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 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分析: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李小辉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李小辉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①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的爱好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②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