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的基本策略.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
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3,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4,
针对信息,具体分析
5,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案例1: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不及格,今天李老师给我打了100,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李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A级组进军.请问: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按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定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C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应给高分.不少学生高兴地说:"以前,我的作文经常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打了100,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有希望的!"老师又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A级组进军.
 
有关评价方面的
 
(),针对信息,正确判断
 
思考:李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该教师的做法丰富了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体现了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1,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
 
该教师的评价体现了评价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评分标准衡量不同的学生,促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
 
该教师利用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促使向更的目标奋斗,达到这种效果,归功于老师采用的"按不同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用不同的评价要求和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
 
3,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该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老师这种方法的激励下,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使评价进入学生的进程之中.
 
4,关注评价的主体性
 
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这样做丰富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表明了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该教师重视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其次,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第三,该教师潜移默化将形成性评价与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之中.第四,突出了主体性.
 
案例1分析
 
()分析方法
 
1,整体阅读,提取信息
 
2,抓住信息,正确判断
 
3,针对要点,具体分析
 
[联系理论,对号入座]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分析教学案例主要依据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理论也是重要依据
 
4,语言表述,全面准确
 
,课程主要理念和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新理念之一:
 
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
 
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4,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案例2: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能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天下午,王林走过教导处门口,看到里面没人,就走了进去,一眼看到老师放在橱里的语文试卷.他想,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当他打开橱门时,教导处张主任突然走了进来.张主任看到瑟瑟发抖的王林,什么都明白了.张主任严肃地对王林说:"平时不努力,现在偷试卷,真丢脸!你等着受处分吧!"脸色煞白的王林哀求道:"我下次再也不敢了,请不要处分我."张主任怒道:"没门!"几天后,学校宣布了对王林的处分决定.
 
请问:张主任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张主任,你会怎样做
 
案例2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张主任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他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
 
错误之一:是没有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看待.王林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他正需要接受学校教师的教育和帮助,作为教导主任不能以这种简单的方法进行教育,应该与他一起分析错误的危害,帮助他,同时指出他在学习上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能改正错误.
 
错误之二:是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关注学生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教育契机,引势利导,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假如我是张主任,一定不会这样做,当我发现了王林的这种不轨行为后,会耐心细致地和他一起分析这种错误的危害,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提出应努力的方向,并相信他会改正错误.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关注他的发展,不断帮助他,使其健康成长.
 
案例3: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的嘟"――"的嘟"――,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他们你扒我,我推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来,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而学生却余兴末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 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3分析:
 
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定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凸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 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指导他们学会了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生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4: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
 
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
 
案例4分析
 
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案例4分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泼,发展,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5:
 
常州实验初中的谢老师在地理课上,展示多媒体课件画面:人类共同的家园――聚落.(课前已要求学生进行了资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话聚落"的游戏.游戏规则:尽可能多的说出你所了解的关于聚落的知识或问题,为使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参与游戏,请不要说重复的知识或问题.
 
课堂上学生们兴趣盎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叙述了许多列入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提出了有关聚落的种种疑问.师生互动,共同解决学生的质疑.最后,谢老师展示辩论赛题:正方――聚落应该发展;反方――聚落应该保护.要求学生自行组成两大组进行辩论.在这过程中,正反方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谢老师担任主持并适时进行点评和表扬 .
 
思考:请你阐述该案例中所体现的新课程思想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怎样实施这一课程理念的
 
案例5分析:
 
该案例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设计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理念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谢老师注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辩论,最终形成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所有的情境设计,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体性学习"的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理念.
 
 
 
案例6: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到:"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的存在,我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
 
案例6分析:
 
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之二: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
 
表现为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
 
学生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就会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当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
 
2,独立性――核心特征
 
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了特殊的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和欲望.
 
对待学生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性,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即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3,独特性――重要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即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
 
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4,体验性――突出特征
 
体验是指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
 
表现为:
 
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讲,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
 
5,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
 
(1)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
 
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它们虽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从整体的高度来全面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
 
案例7:
 
翠竹中学的殷老师设计的历史教学情境片断如下: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每天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纸,你们知道有哪些种类的纸吗要求学生每小组推一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所收集的各种纸张,并说说各种纸的用途.
 
2,教师设问;我们的祖先在纸未发明之前是用什么材料来进行书写的呢学生讨论猜测若干材料,答案新奇的给予赞赏.
 
3,探究: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毛笔分别在事先准备好的纸,,竹简,陶片等材料上书写一段文字,并说一说帛,竹简,陶片等材料的缺点,感受纸的优点.
 
4,延伸:教师出示"韦编三绝","学富五车","留取丹心照汗青"三个典故,孔子,惠施,文天祥三个人物,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并说说这些典故的来历(主要与竹简的关系)说明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并渗透情感与态度教育.
 
5,教师从上述书写材料的不便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让学生分析""的字形构成,推测"" 字的来历,进而引出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
 
6,屏幕播放专题片: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7,教师提问:当公元3―4世纪中国人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内容和"造纸术的外传时间表"并看屏幕上"造纸术的外传路线图".讨论:"中国造纸术的外传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生推选代表讲述在课外上网搜集的有关网页资料.
 
8,做一做:课后各小组用书上介绍的方法进行造纸试验,并进行评比展示.
 
请问:殷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哪些新课程的理念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是如何实施这些新课程的理念.
 
案例7分析:
 
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对学生来说感到新奇的问题情境,例如"造纸术发明之前的书写材料", "'' 字的来历" ,"其他国家用什么材料进行书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了较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各种材料上书写,上网搜集有关纸的材料,做一做造纸试验等,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注重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个设计不仅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注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知识探究的方法与过程,注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案例8:
 
在一堂题为"消费者权益调查"的活动课中,上海尚文中学的张老师让七八位学生事前自由组合,自选合适的课题,然后自行设计实施方案,最后通力写出调查报告.结题会上,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对自己参与探究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充分展示个性的总结.在各小组的发言中,学生们扮演着活动中承担的不同角色:善于归纳总结的做新闻发言人,有亲和力的做形象大使,英语好的则当翻译,而稍稍羞怯的,则扮演小秘书兼摄像的角色.同学们应用多媒体手段,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在调查中的经历和体验.同学们的共同感受是,尽管调查中难免一次次地遭拒,尽管胆怯和稚嫩使自己经常词不达意,但毕竟是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接触实践的第一步,体验到了克服困难后的快乐.
 
思考: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你的感想.
 
案例8分析: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
 
1,经历探究过程.
 
2,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
 
3,积累知识和方法,培养实践能力.
 
此案例是一节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课.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旨在构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过去传统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许多学生能够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调动思维,感觉,行动的积极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问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才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现代学习方式强调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到智慧,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
 
案例9:
 
教学设计一:在教学生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讲授如下:连接AC,因为三角形ABC与三角形CDA的三边分别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角形ABC的面积等于1/2底乘高,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命题得到证明.然后,教师列举很多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结果每个问题都正确解决了.下课前,教师又布置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
 
A B
 
D C
 
教学设计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如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并获得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
 
A B
 
D C
 
请问:两则教学设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9分析:
 
第一种是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蚀,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是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的位置上,教师将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做,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素质的提高.
 
案例10:
 
在教学"杠杆原理",一教师先出示概念,然后用实验验证,最后让学生做适应性练习;另一教师则先让学生用扁担挑重物,然后让他们自己做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上述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案例10分析:
 
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重结论,轻过程.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讲解,没有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结论难以感悟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可能培养起来.这种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第二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结论,更重过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想象,让学生感知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学会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乐于动手,勤奋实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培养.
 
案例11:
 
在课堂组织教学方面,大多数教师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将课堂纪律组织好,让学生进入"听讲"的状态;二是把学生的思维"组织"到教师的思维之下,使每个学生能顺利"接收"老师所讲的内容.而有的教师则努力把思维推向自己的反而,促进学生在听课时对教师保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状态.
 
在上述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差异
 
案例11分析: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接受者的位置上,教师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这样做,学生将整天处于被动应付,简单重复的学习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被消减,思维和想象力被扼杀,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被摧残,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导致学生主体性缺失.
 
第二种教学方法教师把学生置于知识的发现探究者的位置,不断的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探究学习,这样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通过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新理念之三: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3,评价内容综合化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
 
4,评价标准分层化
 
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
 
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6,评价主体多元化
 
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7,关注发展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案例12: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案例12分析:
 
1,评价内容过多倚重学科知识,忽视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
 
2,评价方法仍以传统的笔试为主,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
 
3,从评价主体看,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4,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5,从评价重心看,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采用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改革评价学生的方式:
 
1,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学生发展的证据, 教师应该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
 
3,把量化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
 
4,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形成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促进学生发展,减轻学生压力.
 
案例13: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预考时,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
 
可是出乎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理感到一阵刺痛,那种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
 
思考:阅读案例,请找出现行评价存在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案例13分析:
 
现行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评价指标单一,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3,评价方法单调,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
 
4,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案例14:
 
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一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孙坚力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
 
案例15:
 
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请思考:"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
 
案例14分析:
 
优点:
 
"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
 
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
 
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
 
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
 
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
 
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
 
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
 
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评价用
 
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
 
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新课程新理念之四:
 
新课程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 .倡导教师评价以自评为主.
 
反思是教师自我适应与发展的核心手段.而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将有助于教师增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案例15:
 
青年教师小王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特级教师李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小王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与李老师相仿,但教学效果就是不佳.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
 
案例15分析:
 
小王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小王在"如何促进自我成长"这一问题上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不符合.
 
小王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但他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存在,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小王在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一味模仿特级教师,因此就没有做到"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新课程认为,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有内在的个人魅力.有了内在的人格魅力,才能优化师生情感关系."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会逐步好转.
 
小王在对待自我上,注重了模仿,但忽视了对自己教学的反思.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小王正是忽视了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才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影响了自我成长.
 
案例16: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这幅漫画的认识.
 
案例16分析:
 
"扁舟求鱼"的漫画提醒我们一个人不进行反思就会愚蠢错误.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量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于他人的反馈,来不断提高分析自身教学的素质和教学能力.否则就会像漫画中的人一样让自己主观自设的错误而引起错误的行为.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