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1--6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_一种职业要被认可为专业,应具备三方面基本特征:①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②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③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从专业的基本特征看:(一)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其职业贡献和社会功能得到了广泛的肯定,在本质上应该被看着是一种专门职业.(二)教育学科虽然已建立起一套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的理论系统,但这套理论系统用以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方面还差强人意.(三)教育工作者建立了广泛的专业组织,但与其他专业组织相比,其自主权和权威性距离较高的专业、成熟专业的标准还有差距。因此,教师职业是一个“形成中的专业”,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历程.

2、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进程的三大取向是什么?---①理智取向,就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②实践--反向取向,其特点是关注实践,关心教师实际知道什么和主张促发的反思。③生态取向,这种取向较多关注的是专业发展的方向或途径。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一种合作发展的方式。

3、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教师专业发展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进入师范前的影响因素。一是幼年与学生时代的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父母和老师)对其教师职业理想的形成及教师职业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青年的价值取向、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的高低、个人的家庭经济状况等对任教意愿的形成和教师职业选择的影响.(二)师范教育阶段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的形象、学生的角色、知识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学环境、班级气氛、同辈生活、社会背景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影响。(三)任教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环境、教师社会地位、教师生活环境、学生、教师的同辈团体等。

4、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从广义的角度说,“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这两个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但从狭义的角度说,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区别:“教师专业化”更多是从社会角度加以考虑的,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对口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是从教育学维度加以定界的,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专业教育,从而促进专业发展。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对口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含义: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指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5、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为什么?-----有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堂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有关教育脉络的知识、有关教育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知识、普通文化所教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包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专业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技巧:导入的技巧、强化的技巧、变化剌激的技巧、发问的技巧、分组活动的技巧、教学媒体运用的技巧、沟通与表达的技巧、结束的技巧。教学能力: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情操、性向自我。

6、概述教师专业自我的内容及意义------专业自我的内容:①自我意向, 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的回答。②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的专业行为和素质作出的个人评价。③工作动机。④工作满意感。⑤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⑥未来前景。教师对其专业活动所抱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是专业自我的重要部分,对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过程。

二、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1——6

1、什么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有品味的学校;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体系;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2、什么是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生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校长;珍惜学校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晴和生命;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风格;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的形象;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个教师走向成功;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3、理想的父母是什么?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美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孩子追求卓越、独立自主、持之以恒、勤俭节约等个性品质和良好习惯的

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心境,懂得把童年、童心交给孩子,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善于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而不是以长辈的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和以棍棒的方式教训孩子的父母;应该是有着和谐家庭关系,能以身作则,一诺千金的父母;应该是永不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想性和自觉性,能够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4、什么是理想的学生?1应该是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2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3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4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5应善于和别人合作、善于和别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6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短的学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5、理想的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6、理想的德育?1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2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3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4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5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堆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6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7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8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三、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1——4

核心主题:教育要充满着对人的终极关怀。

1、什么是教育的理想?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2、什么是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丽的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按照肖博士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唯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3、什么是理想的教学活动?  肖博士认为:理想的教学是一种完美的教学,而完美的教学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一是深刻,二是真诚。所谓“深刻”,就是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象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忽然开朗。所谓“真诚”,就是师生之间坦诚率直,一言一行都发自内心。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不是教师传经布道的舞台,而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问、大胆质疑、热烈讨论、激烈争论、踊跃表达。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彼此分享思考的快乐,顿悟的惊喜,激情的燃烧,真情的涌动,灵性的焕发,情感的融合,心灵的碰撞。在深刻而真诚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得以放飞,潜能得以发掘,体验得以深化!

4、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是什么?①、教师的专业成熟。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眼光、专业品质、专业技能。其途径大体上有学历提升、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校本培训、参与教育实验等形式;②、教师的六个学会:等待、分享、宽容、选择、合作、创新。③、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④、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⑤、教育实验是比较高级的教育实践,是教育主体性最为生动、具体的确证和表征,是教育活动与探索活动的统一。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一 1----26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有哪些?⑴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⑵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⑶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⑷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⑸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⑹改变课程评价方式,淡化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发展的发展观。⑺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⑻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14、中小学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重视学生全面和谐,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评价不只是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17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⑴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⑵促使课程不断改进提高的理念。⑶面向多元的理念。

18杜威的课程理念我课程改革启示⑴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要以促进学习全面发展作为组织课程的根本目标。⑵课程组织要做到学生发展同社会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⑶开设活动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1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核心课程的本质。社会取向、经验取向、学科取向、混合,主体性、基础、发展全面实用。

29如何开发校本课程⑴原则:互补性、针对性、多样性、可行性。⑵程序:①分析课程的本质②设置课程标准。⑶课程组织  ⑷课程实施    ⑸课程评价

30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区别⑴在课程价值取向上,课程标准注重是大众教育,教学大纲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⑵课程目标上,课程标准着眼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大纲”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⑶在课程实施上“课标是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学生学习过程,教纲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称特别是学生学习。⑷课程管理上,“课标”倡导弹性管理教纲是刚性管理。

3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有那些主要特点?⑴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 ⑵突破学科中心。⑶改善学习方式。⑷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操作性。⑸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广阔的空间。

34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性质: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每周31—高中,占总课时6-8)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5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哪些特点?是一种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生成性课程。⑴课程内容的广延性。⑵呈现方式的问题性。⑶课程运行性质的亲历性。⑷课程运行性质程度上的差异性。⑸老师影响的指导性。⑹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51新课程新在哪里-------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化、时代性、可操作性;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体的现状;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发挥下的协同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凝、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在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上,提出“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52如何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⑴观念开放  ⑵教材开放 ⑶主体开放 ⑷教学过程  ⑸评价

64怎样推动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⑴大力转型教师课程观念。⑵努力消除老师心理障碍。⑶切实建立教师适应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体系。

65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有哪些转变?⑴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为课程建构者。⑵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倡导者合作。⑶由裁判学生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66新课程对教师指出那些要求。⑴从师生关系看,是学生的促进者。⑵从教学研究看,是教育的研究者。⑶从课程关系看,是建设开发者。⑷从教育关系看,是社区教育合作者,共建者。

67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⑴对待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学生。⑵对待教与学,强调帮助引导学生。⑶对待自我,强调反思。⑷教育者关系,强调合作。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探究者。

68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教育的探究者;发展的伴随者。

69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引起的变化。⑴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⑵重建教学方式,重建课堂教学。⑶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⑷掌握新技能,新技术。⑸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73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⑴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⑵合理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⑶改革教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77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⑴潜能开发观 ⑵问题探究观 ⑶学习主体观 ⑷行为实践观⑸个性差异观 ⑹师生合作观 ⑺生命发展观 ⑻评价过程观。

78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⑴激发导入,自我探究。⑵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⑶明理强化,实践探究。⑷激励评价,引导探究

90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发挥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自主性学习方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对新知识的探讨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学生探求真理的引路人;二、引导学生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发问,让学生会提问题,创设“激发矛盾”的条件。三、培养学习热情,锻炼坚强意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

92创新型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征-----教学目标责任制多样化;教学活动主体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气氛民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凝问投入到学习之中去,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

91、怎样让课堂充满探究的气息?一、精心设计,保证探究活动的开展。1营造特定氛围让学生敢于探究,2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于探究,3提供探究的成功体验让学生乐于探究。二、铺路搭桥,保证探究活动的畅通。1问题要有探究性,2讨论要有针对性:形式宜灵活、表述应自由、坚持四个不替代(不替代学生纠正、裁判、分析、归纳总结)。3练习要有实践性。三、留足空白,保证探究活动的落实。1少占多让,2少扶多放。

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0、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实施校本教研----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以校为本的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以校为本的研究,还应有专业人员的参与,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他们的支持与指导;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以校为本的研究,要有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要尊重和保护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自信心。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1----9

1、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小平“三个代表”和江泽民同志“三个面向”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⑴也是根本方针是课程改革一条红线。⑵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基础教育改革原则。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改革的目标。

2、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具有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权威性。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⑴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⑵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⑶促进课程功能转变,终身发展。⑷转变管理评价方法,进一步推进课程体制的改革。⑸丰富课程资源,促进两基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4、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选择。⑶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新课程结构上有哪些重大调整;教什么样知识,以什么方式传递,各课程间联系。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⑵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课。⑶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都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⑷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⑸均衡科目结构。⑹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并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课程结构三个基本转变,是全面领会理解新课程结构三把钥匙]

6、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课程结构:(5)、综合实践课程的本质:①整体性,②实践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⑤自主性。组织线索:①学生与自然的关系,②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③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内容: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③信息技术,④劳技。原则:①尊重每一个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②体现每一所学校特色,③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特点,④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性课题和问题。

8、教学的理念与策略:(14)、有效教学---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主要包括的内容: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②关注教学效益③更多地关注可测性量化④老师具备一种反思认识⑤是一策略。规范的教学目的包含四个要素:①行为主体是学生②行为动词可测量③行为条件可参照④表现程度达水准。教学实施本质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18)、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①整合教学法与课程,②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目标体系,④构建充满活力课堂教学运行体系。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创造超越目标规定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能成为一种艺术品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每一节课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六、《有效的教学方法》[]加里D鲍里(1--9

1、有效教学的五种辅助行为是什么?

——①运用学生的想法和贡献:运用学生的回答促成课时目标,让学生使用自己的想法、经验和思维模式等,详细阐述和扩展所学内容;②组织:在一堂课的起始部分提供先行组织者和心里策略,用多种要求创设活动结构;③提问:运用内容问题(直接)和过程问题(间接)传达事实,并鼓励学生探询和解决问题;④探求:诱导、澄清、探求额外信息,必要时调整方向;⑤热情:在课堂讲授中通过语言的抑扬、手势、目光接触以及活力等展示生气、投入、兴奋和兴趣。

。。2、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及其表述:

①清晰地接受: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次序。清晰易懂地接受,没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良影响;②多样化教学:多样的教学材料、提问、反馈和教学策略等;③任务导向:成熟(内容)导向,而不是过程导向,使内容覆盖面尽可能大,教学时间尽可能多;④学生投入:限制分散注意力的机会,使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操作、思考和探询等;⑤学生成功率:把60%--70%的时间用在能给学生带来中高水平的成功率的任务上,尤其是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

3、几乎每个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都显示出某种类型的偏见,通过什么方法可以避免?

对那些你确定自己的对他们有偏见的学生类型,有意识地安排互动;随机挑选学生完成任务;隐藏地配对你有偏见并处于相对立位置的学生,再与各对中的每一个进行互动;在课堂笔记上做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提问那些自己可能有偏见的的学生。

4、简单地说行为目标起到以下作用-----把教学集中在一个具有可观察结果的确切的目标上;界定出什么条件下学习能够发生;明确规定行为的水平和数量。期待这一行为将会在规定条件的教学中发生。

5、在使用目标分类中有四个重要的警告:没有哪个明确规定的行为一定比另一个行为更为人们所期待;较高级的认识技能比较低级的认识技能更为真实;比较复杂的行为,较不复杂的行为不一定更容易接受,更省时或者需要更少的资源;执行一个领域中行为,可能需要同时完成其他领域中一个或多个行为。

6、在讨论中,教师的调节职责包括以下活动---为学生制定讨论的目标;提供可能需要的新的或更精确的信息;复习总结和讲述观点和事实;使观点和信息重新回到讨论的目标。

7、提问的常见目标有-----引起兴趣,吸引注意力;诊断和检查;回忆具体知识和信息;课堂管理;激发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重新导向;让学生表露情感。

8、对于初为人师者来说,在提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不要提出可能有多种答案的复杂的或模棱两可的问题;要准备接受正确的然而是异常的答案,特别是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事先要想想好你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明白问题所要求的行为复杂性的程度;不要在没有作出探询之前就自己给自己的问题作出回答,不要阻止学生把问题说完,就算是错误的回答,应该以部分正确或错误的回答为基础,激发进一步澄清、启发新的信息,或对回答重新导向;不要使用问题作为一种惩罚或让学生尴尬方式。这种对问题的不恰当的使用往往不能改变学生的不当行为,问题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应该被用于特定的目的,对问题不恰当的使用或者将它用于其他的目的都会影响你的学生对问题看法的态度。

9、以下是向个体学习者教授自主探询的步骤----提供一个新的任务,并观察学

生如何对它进行处理;要求学生解释他或她如何学习的内容(如准备考试);描述和设计一个组织和学习内容的较为有效的程序(如使用问题和记录,或突出课文中的重要特征);提供另一个类似的任务,学生可用它来操练所提供的策略;在处理任务过程中,模拟自我提问行为以确保学习者遵循了策略;提供其他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降低你作为监控者的作用;通过询问理解情况和使用所教策略来检测结果。

七、《陶行知教育名篇》(1--6

1、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第一“生活即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认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第二“社会即学校”;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获取知识、去服务于社会。第三“教学做合一”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2、“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生活教育之特征。⑴生活的⑵行动的  ⑶大众的 ⑷前进的  ⑸世界的  ⑹有历史联系的。)

(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指导意义:1、教育观: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2、学校观: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3、教学观: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4、生活观:生活即教育,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5、学生观:要解放儿童,让他做有意义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停止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挥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6、教师观:以教人者教己,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 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4名篇提到: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为此,你读后有何感想?结合平时教育教学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两点谈一谈。平等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5、第一流教育家教育家三种⑴政客教育家官话。 ⑵书生—教育家  ⑶经验的教育家—盲目。今天的教育家:⑴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创新。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开辟精神。

6、怎样做大众的教师?1追求真理,2讲真话,3、驳假话,4、跟学生学,5、教你的学生做先生,6、和学生大众站在一条线上。

每天四问:身体、学问、工作、道德、有没有进步。

新教育 新教育的需要---适合现在的需要。⑵新教育释义:新——自新,常新、全新。⑶新教育目的。⑷a 、利用无然界限b依据经验C、共同生活  D、积极设施 E、注重启发,孔子:“不愤不启,不悱发不”。F、鼓励自治,G、全部发育——身体,精神。H、唤起兴趣,I、责成效率。⑸新学校 ⑹新学生  ⑺新教员:新学生——学:自学,生:生存。⑻新课程  ⑼新教材   ⑽新教育考试。

学生的精神⑴学生求学具有科学的精神。⑵要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⑶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精神。

学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三要素。⑴健的身体——身体好。⑵独立的思想——虚心透彻,判断是非。⑶独立的职业。

我们的信条⑴深信,教育是国家百年根本大计。⑵生活是教育的中心。⑶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出发点。4、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5、把环境阻力化为助力。6、教法学法做法合一。7、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8、教师应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做人民的朋友。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大凡生而好学为止,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⑴好学的教师同学。⑵可学的工具。⑶必学的督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八、《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1—46

1、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苏指出: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是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漫谈: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子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①学生之所以会再现分化甚至落伍到无可救药,是因为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②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是一种相对的东西,有所发展就是进步③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在于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享受到成功的乐趣④让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是点燃孩子想成为一个好人火花的蹊径。我们现在追求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正符合苏老先生的理念。

2、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摘要:*“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备课,只用了大约15分钟。”*“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溪流来滋养它。让小溪永葆活力,有潺潺流水。”漫谈:①教师是否有时间学习,取决于教师本身工作的方法和性质②好的课是成功积累的结晶,而不是一时准备的结果③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是由于持之以恒地读书④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教师应该通过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掌握更多先进的、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3、第5条“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霍氏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
4
、第74条“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1.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3.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4.能流畅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5.能流利地、足够迅速地和正确地书写。6.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7.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8.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9.能在阅读过程中对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10.能听教师的讲解并能同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简要地记录下来。11、能阅读课文并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

5、第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① 改进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②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后进生脑神经细腻的萎缩惰性和虚弱③可以为后进生提供一些特别的作业或者习题④努力教会他们阅读和思考。

6、第95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①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是很接近于科学研究的②有研究的教师能预防许多困难和挫折,避免对于教育过程来说很有代表性的而有又非常严重的缺点③教师学会从事创造性的研究,首先应当从观察、研究和分析事实的方法着手④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天天上课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请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上来。

 

《教育过程》布鲁纳的几方面观点:
1
教什么: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研究和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2为什么教:教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原理,可帮助学生记忆,有利于学科能力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依靠外在的奖励和竞争;3何时教:早期教育,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以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孩子;4怎么教 发现法,在重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之外,要特别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
。。《教师人文读本》书评:全书分上、中、下三册,每册由若干人文主题单元结构而成;选文范围广泛,在注重名家名篇的同时,收进大量人文含量丰富的时文。此书用丰富的文、史、哲学知识来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用深厚的真、

善、美来陶冶教师的情操,健全教师的人格,完善教师的精神。阅读此文的具体感受,这些人文资源对于个人精神发展和以人为本专业理念形成的作用。

九、教心学知识摘要

·《学记》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美国杜威《民本主义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苏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倡导者,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

·美布鲁纳《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活动。

·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社会本位论;学科科程代表人物;传统教学的创始人。

·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心理学家——阿德勒

·实用主义教育流派——杜威——现代教育派。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他强调教育无目的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班杜拉。

·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韦纳。

·在教育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棱主张个人本位论思想;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美育是席勒。

·孟禄——心理起源论;利托尔诺——生物起源论;乌申斯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斯宾塞代表作《教育论》;启发式教学——孔子。“教学相长,及时而教”出自《学记》。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现代三大教学理论包括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结构主义理论,前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以及德国瓦舍根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是杜威提出的。

·冯特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形成。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就是平行教育。

·教育的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时间上的延续性、空间上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

·教师的素养——道德、知识、能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形成表象;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主要的教学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原则。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表象;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兴趣的品质特性——倾向性(指向性)、广博性(持久性)、效能性。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性。

·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

·情绪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智力技能形成三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

·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理解。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敢为性、坚忍性、果断性、自学性和自制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

·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趋避式冲突、多重趋避式 冲突。

·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强、均衡、不灵活型为粘液质;弱型为抑郁质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

 

 

 


  • 发表评论
  • 用户:  验证码: 点击更换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