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考试政治理论题库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辽宁主义的独创性发展(简答)

  1、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毛泽东思想具有以下六方面的内容:

  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②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③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⑤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党的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

  2、毛泽东思想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穿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简答)

  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

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来源:www.gzu521.com

  ① “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阶级。(阶级基础)

  ③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基础)

  ④ 世界已经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时代条件)

  ⑤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思想干部条件)

三、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论述)

  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经验,完整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民主和专政这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民主政权的参加者。

  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远大目标。

  第四,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

  总之,人民民主专政既与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有着本质区别,又与马克思、列宁论述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完全相同。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独特创造。这一理论的形成,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四、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简答)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它是中国革命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之一。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一方面,近代中国,由于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没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反动统治势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从而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长期的武装斗争。另一方面,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用长期的革命战争来夺取胜利。

  2、毛泽东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他认为枪杆子即武装力量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有极重要的意义。党的发展,人民力量的壮大,根据地的创立和建设,革命政权的成立和发展直到全国政权的取得都离不开武装力量。

五、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简答)

[分析]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阶级、阶层、政党或集团在一定目标下结成广泛的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又一个基本特点和主要法宝。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决定于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与不平衡性的特点;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则必须分析中国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与变化及各个阶级、各派政治力量在民族民主革命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

统一战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内容和特点,特别是国民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两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明显不同。

六、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论述)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来源:www.gzu521.com

  [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条件下,在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都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包括资本主义因素在内的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诸如,在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结构中,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参加国家政权的管理,在文化领域,存在着包括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是,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又都处于领导地位,即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地位,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 (共产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

  [分析]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物质基础,即生产力基础;二是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重要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来的,这些先进生产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条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二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保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还有当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运动出现勃兴的局面,特别是苏联经济在战后的迅速恢复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也成为促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条件。

七、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简答)来源:www.gzu521.com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在政治上保证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把原有属于对抗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过了从低级形式(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外部的一种合作。(加工、定货、统购包销是工业形式,经销代销是商业形式)

  (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分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国家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

  (3)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把原有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胜利。

八、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论述)

  1、“两个务必”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的执政党。执政以后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在党的地位和任务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将如何建设我们这个国家,如何建设我们这个党。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深刻地遇见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将要面临的新形式、新任务和党内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的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明确提出,不要因为革命取得了胜利,就存在骄傲自满的情绪,贪图享乐的作风,尤其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的伟大号召。毛泽东“两个务必”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证明,是一个正确的理论。

  2、扫除官气,不断克服官僚主义

  1)官僚主义是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

  2)官僚主义在执政党内,在国家机关内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

  3)为了反对官僚主义,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

  3、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康内和党外的监督

  邓小平在1956年9月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党应善于从党内和党外群众的监督批评中吸取帮助。

  第一, 执政党的地位,使我们面临着新的考验,很容易使我们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滋长一种骄傲自满情绪,导致脱离实际、道理群众。

  第二, 执政党需要实现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邓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第二,是群众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执政后的共产党,多次阐述了统一战线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指出中共必须接受民主党派的监督。

  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1)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把“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希望寄托在这些国家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2)1964年,毛泽东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五项标准。

  5、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己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而顺利的实施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基本经验。1955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九、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简答)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对群众负责,善于为群众服务。第二,必须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群众的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三,必须充分发扬民主,要有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当群众的先生的精神。第四,必须倾听群众呼声,善于从群众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五,必须在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简答)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和继承和发展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简答)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

十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简答)

  江泽民阐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源:www.examda.com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源:www.examda.com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三、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论述)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思想的“五个坚持”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①以人为本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一根红线,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指导思想,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新执政理念。所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也为了人的发展。

  ②全面的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首先是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人应有的本质实现人的发展,而且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长又互不替代。其次,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再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全面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④以协调改革促进协调发展。

  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①“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

三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②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完善”。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是:(2004年第30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多项选择题)

  (1)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及其核心是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2)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实现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

  (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国家经济与社会管理。

  (4)健全就业与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实现。

  (5)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十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简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十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答)

  首先:要发展循环经济。

  其次: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要强化资源管理

  最后:要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论述)

  (一)初级阶段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实现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收入形式。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得到相应的收入。此外,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具体有: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主要是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的工资收入。它实质上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获得的价值或价格。

  3.资产收益。主要指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个体经营者获得的资产收益,如红利、股息、利息和分享收益。

  4.社会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包括凭借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或入股、信息咨询等方式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主要指我国私营企业主和外资及港澳台投资的企业中的企业主按资本获得的利润收入。

此外,还存在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租赁者通过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一些社会成员通过国家和社会公平原则进行福利性分配而得到的一些收入,以及分享风险收入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多种分配方式,在实践中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上述的一些分配已经超过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围,所分得的收入包含了用于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等内容。因而,这实际上已不仅仅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是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

  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党的十五大提出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可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

十七、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答)

  1、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由低向高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即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只有在这个阶段人们的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个性与能力,才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人的畸形发展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3、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来就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阐述了它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级社会创造了条件。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先进的经济、政治、文化关系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统一的。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根上来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里,人才能有真正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又在促进和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两者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造中。

十八、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论述)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五)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六)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十九、社会主义荣辱观(简答)

  八荣八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