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有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中国和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当时的心理学主要思想反映在哲学中,反映在一些哲学著作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写了一本书,名为《论灵魂》,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算起的。所以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
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认识世界的科学,也是一门认识、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有重要意义。由于人们认识到人的言行受心理活动支配,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心理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对象十分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为了研究方便,在心理学中人们通常两个方面去研究心理现象。一个方面是心理过程,它是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的共同性;另一个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它探讨人的心理的差异性。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育,是指在客观事物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思维、记忆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尝到的味道,触摸到的物体的软、硬、粗糙、平滑、冷热等特点。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直接反映。比如看到一辆汽车、听到一首乐曲、闻到了苹果的香味等等。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比如可以背诵出儿时记住的一首唐诗,想起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又如在马路上遇到了熟人,还能从人群中将其辨出来。这些都属于记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比如人们对心理学规律的认识就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比如读者根据书中描述在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的过程。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比如人的喜、怒、哀、惧,人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是情绪和情感的具体表现。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表现。比如,高中生为了考上大学,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刻苦学习的过程;科学家为了攻克科技难关而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等等都是人的意志的具体表现。

人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还伴随着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就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注意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们掌握知识,完成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条件。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联系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而且,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情感也会随着变化。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它可以加强和提高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活动的积极性,甚至起阻碍作用。
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等。此外,在执行意志决定的过程中,通常要通过认识活动预见行动的进程,注意情况的变化。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认识过程。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可以设想,一个没有坚强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完成复杂的认识的活动的。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第一,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的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的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事业来。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一事无成。

以上介绍了人的心理过程。事实上, 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人们所共有的心理过程,但是,当这些过程具体表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时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的表现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指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如在实际生活中,有人认识事物深刻,有人认识肤浅;有人博闻强记,有人则记得慢而且易忘;有人思维敏捷,有人思维迟钝等等,这些都是能力的具体表现。

气质是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如有人在处事待人比较热情积极,有人则比较冷淡;有人性情急躁,有人是慢性子。这些是不同气质类型人的具体表现。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如在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有人热爱集体、正直、诚实 、富有同情心,善于交际、懂礼貌等;有人则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有损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熟视无睹,不善于与人相处。在对待劳动、工作和学习的态度方面,有人勤劳、认真、细致;有人懒惰、马虎、粗心。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后又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并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和意义

一、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规律。通俗而言,规律就是若干事物的变化之间的确定的关系。影响人的心理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第一,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变化。如在课堂上教师讲的话,教室内外的噪音以及温度等都是环境因素。第二,机体因素,如体温高低或饥渴等。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所谓探索心理规律,也就是要查明这三类因素的变化与心理变化之间的确定关系。

二、 人的心理的实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认为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古人认为,心脏是人发生心理的器官。认为人所以能发生心理,是由于心脏的作用。后来人们发现,人在入睡以后,什么也不知道,而心脏仍然跳动;可是如果脑受重伤后,尽管心脏仍在跳动,但心理却出现了严重障碍。于是,人们认识到对心理来说,脑比心脏跟重要。 西方在19世纪初,才比较一致地认为,脑是心理的器官。而中国人早在16世纪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真正用科学方法鉴定出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在1861年,法国医生通过对失语症患者的尸体解剖,在

大脑左半球发现了言语中枢。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通过开颅手术、埋藏电极、脑电图等手段进一步证实了心理现象与人脑的关系。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但是,如果没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脑自身不能单独产生心理活动,所以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两个方面。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一种机械、被动的反映,而是一种主管能动的反映。

三、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一)研究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第一,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心理学依据,同唯心主义作斗争。心理学研究心理和意识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研究心理与外部世界及脑的关系,具体论证和丰富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管理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因为这些邻近学科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人的心理,所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这些学科更加深入地认识其研究对象。

第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教育的对象是人,而要成功地实施教育,教育者必须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学问题。事实上,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教育学科都是以心理学为理论根据的。

(二).研究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根据心理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我们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变化,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如,在什么条件下记东西的效果最好。如果找到了记忆规律,可就尽量利用各种有助于记忆的因素,避免不利于记忆的因素,使人们记得准、快、牢。

第二,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有一些心理现象是一项不了的。如,人的注意不能以同样的强度维持20分钟以上。据此,教师在一节课内应有准备地去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连续讲授不要超过上述时间;高度集中注意10-20分钟以后,应让学生松弛几秒钟。

第三,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的影响。诸如航空、体育等特种工作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交通、工业效率的提高和事故的防止;心理疾病的治疗等。

第三节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研究心理,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
件:①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这是指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有目共睹、有耳共听的。②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测量的。所谓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的观察和记录。

(二)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的心理的发展与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是矛盾运动的结果。研究遵循发展性原则,就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在发展中研究心理活动时,不仅要求阐明人已经形成的心理品质,而且还要求阐明那些刚刚产生、处于形成状态的新的心理品质。后者对于研究学生的个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新的心理品质的出现展示了进一步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特点。
(三)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分析认识。根据系统性原则,必须研究各个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不能把心理现象看成孤立存在的内容去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由于他们的身心正处在发展阶段,认识能力较差,而且善于模仿,研究者更要注意这个问题。所以以人为对象进行心理研究时,在选择方法和程序时不能只考虑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的方法对被试的身心是否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主要的几种:

(一)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是一项专门的技术,应用观察法必须遵循原则。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有明确的界定。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偶然的。可采用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观察,即在不同时间内,每次以比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进行多次重复观察。③观察时必须随时做记录。不能用推测与描述来代替事实。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况下进行观察。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所观察的行为发生在自然的环境中,被观察者的行为比较自然。尤其是在需要了解行为的自然状态或对一些隐秘行为进行研究时,其他方法难于取代。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于被动状态,他只能消极的对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出现。而且,观察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由观察发现的问题还需要其他研究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个是自变量,是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景和实验情景,它是由实验者主动操纵藉以引起被试反应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另一个是因变量,它是随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或变化结果,是实验者预定要观察、测量和记录的被试的各种反应的变化。第三个是无关变量,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必须加以控制。

实验法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在实验中主试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有计划地引起或改变某种需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必消极的等待它们的自然出现。第二,实验者可以在实验中消除或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自变量按研究者的计划改变,从而考察因变量的变化,这样,可以精确地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由于实验法可以反复验证,所以,它能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心理学中的许多有关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都是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中各种因素控制严格,实验结果客观可靠,能够精确的测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不足之处在于研究情境的人为因素较大,往往离实际情况较远,所以,影响了研究结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而且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实验者可利用实际的生活情景来研究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被试处于自然状态,所得的结果比较切合实际,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践。自然实验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室实验中的明显的人为因素。它的不足之处是实验情景不易控制,容易受无关变量的影响。

()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标准化测验是指那些经过标准化过程的用来测量个体差异的工具,如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等等。

测验法的优点。①测验法所使用的标准化测验编制十分严谨、效果可靠。②测验法结果的量化程度很高,结果处理十分方便。③有常模进行比较。测验法有设立好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比较。④简便省力

测验法的不足之处是:①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即通过对行为的测量,来推断要测量的心理。如果行为样本未选准,项目所引起的反应就难以推断所要测量的心理。②测验不可避免地受到经验和文化条件的影响。③测验法对施测者要求较高。他们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较熟练的测验技能,熟悉测验手册的各种要求。④测验成绩只表明“结果”,不能反映过程。

()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被问问题的人称为调查的回答者。调查法经常用来了解个体和群体的基本情况。在心里想研究中,为了研究那些不能从外部观察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特征,也可以用调查法。

调查法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调查法是一种间接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许多现象或行为很难或无法由研究者在短时间内直接感知,如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学习动机、内心体验等。因此需要采用调查法,向家长、老师或学生间接了解,收集有关资料。第二,调查法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或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第三,调查法基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第四,调查法涉及的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在心理学研究中,复杂或简单的现象和行为都可以使用它。第五,调查结果的可靠性依赖于回答者的合作。

调查法通常采用如下的具体方式:
谈话:也称访谈调查。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藉以了解被试的某些心理特点。要使谈话取得较好的效果,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坦诚、信任的良好气氛。其次,调查者应该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尽量使谈话标准化,记录保持一致,以便对记录的资料进行客观的分析处理。谈话的特点是可以直接向被调查者说明谈话目的,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研究者还可以控制谈话过程,通过补充提问、临时提问来多方面了解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水平。谈话的缺点是:在一定时间内谈话对象只能限于少数人,如果要收集较多对象的情况比较费时间,而且费用高;研究者的言行不当或被调查者的某种心态都会影响回答的真实性。所以不能只凭谈话获得的数据就轻易下结论。谈话所得的资料应该与其他研究方法所得的资料进行互相补充和验证,以便作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问卷:一种间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它根据研究目的,以书面形式,将所要搜集的材料列成明确的、应回答的问题,控制被试回答的范围或将答案框定在卷面上,要求被试任择其一作答,然后对回答结果再进行分析研究。问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在较大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可以收集到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当发出去的问卷回收率比较低时,就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各种原因,有些被试在某些问题上不一定能够如实回答问题,这就会影响问卷的可信度。因此,就科学的研究方法而言,问卷不是一种很严密的方法,但作为对问题的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使用问卷法时,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的配合使用,这样可以相互补充和检验。

活动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活动的产品如日记、作文、试卷、图画、自制教具、手工作品及其他劳动产品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学生的心理特征。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不仅研究活动产品,而且还要分析产品创作的过程,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心理特点表现更充分。需要说明的是,活动产品与心理特点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需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分析了解。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它可以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也可以对一个人对某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或对某几个人同一心理活动的发展进行研究。如搜集一个人的家庭情况、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作业成就和智力表现等有关的现实和历史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探讨他的心理活动状态和发展变化过程及其原因,或验证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个案法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第一,由于是个别地研究一个或几个对象,便于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第二,在个案追踪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当结合其他方法,可以考察人的行为发展的过程,探讨发展阶段的过渡及其发展与环境教育因素的关系。其不足之处是:第一,由于个案研究的是个别对象,所获结果缺乏代表性,即使是多个个案材料,要用以说明总体时也需要特别慎重。第二,有些个案研究,由于对象有特殊性,往往缺乏可供比较的的个体或小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学性,因此,在进行个案研究时尽可能要找到正常值的参照标准。第三,个案法一般是对个别对象进行非控制性观察,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是粗略的、描述性的。因此,在个案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收集数据,使研究结果更精确、客观,保证较好的科学性。

第四节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从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以来,心理学家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他们对心理的实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都持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围绕着这些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这些学派和学说具体地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冯特。他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所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

冯特的理论为他的学生铁钦纳所继承和发展,并把这种心理学理论命名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心理学的积极意义是它使心理学摆脱了思想的桎梏,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这个学派从事的“纯内省”和“纯科学”的分析,严重脱离了实际。

()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桑代克、卡乐等都是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机能心理学比较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而不像构造主义比较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分不开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13年,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反对心理学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行为主义还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客观研究方法。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引进认知、期望、目的等作为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效果。赫尔则力图从方法着手,抛弃观察——归纳法,采用假设——演绎法,以便把心理学建成近似几何学的演绎科学。

行为主义极力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自然科学化了,也就是说更严谨了。然而,行为主义完全否定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把人与动物等同起来,以及分析行为的机械主义观点,又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
1912
年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后期代表人物是勒温。格式塔是从德文“Gestalt'’音译而来,意为完形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尽管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管唯心论,但该学说强调的整体观点以及关于知觉的组织原则,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成果等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
)精神分析心理学
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前面所说的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该学派的理论依据是来自对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的系统。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的这三种力量相互矛盾冲突的结果。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处于心理的表层。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处于心理的深层,它是被压抑的或未变成意识的本能冲动。性欲则是人的所有本能冲动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理学的贡献。但他把人的行为都归于被压抑的性欲的表现,认为无意识决定意识,甚至决定社会发展则是错误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们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某些批判,对我们有启发。但是,由于他们错误地理解人的本质,把人看成人性的人,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还带有纲领的性质,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名词缺乏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因而使他们的理论难以得到检验。不过,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理念淡化了心理学的纯科学色彩,成为近年来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反对。一般认为奈塞1967年写出第一本《认知心理学》著作时,才正式建立“认知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的新方向。其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加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家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建立有关认知过程的模型,但认知模型并不一定代表脑中的真实机制。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包括皮亚杰学派。该学派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始创,并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皮亚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推动了西方中小学课程及教学改革。

二、 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
20年来,心理学分别与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派生出许多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分支学科,这给它带来许多学术增长点。从心理学自身来看,这种学术交叉是其内部的分化或研究层次的分离,同时,也会出现多层次的整合,虽然这两种过程未必是同步的。

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或分化主要表现为涌现认知神经科学、心理神经免疫学等新学科。此外,也出现了认知工程心理学、社会认知心理学等等。相比之下,心理学内部各层次研究的整合稍微滞后。多学科交叉和多层次整合无疑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一个特色,使心理学研究得以深入。

()应用心理学分支发展迅速

1020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心理学发展迅速,并且确实提出了一些见解。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研究A-机交互作用的认知工程心理学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社会的需要,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或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增多了。这给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上心理学日程
意识、智力产生的问题是人类长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过去对它只能做思辨性的议论或猜测,现在由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和信息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已可以在科学基础上应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此有关,长期困扰学术界的人的心理现象中的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的问题,也将获得认真的研究。
(
)心理学的前沿问题

1.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

认知过程的研究迄今为止仍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近20年来尤以注意和记忆的研究进展显著,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破。注意研究提出激活和抑制双重加工过程。记忆研究提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划分。

2.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从脑结构的不同的水平对各种认知过程进行研究,特别是对注意、知觉和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近来极受重视。由于沿着认知科学的方向,并且采用无损伤的脑成像技术(PET,fMRI)和高分辨率的脑电图(EEG/EP),这些方面的研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研究的重点。

3.智力与脑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上述对各种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的高度概括,但它又于智力本质和智力产生问题联系在一起,就需要联合其他的有关学科在更宽阔的层面进行研究。这是当前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4
.意识和无意识问题。

这个问题过去主要由精神分析学派进行诠释,并未得到实验证实。从二次大战结束直到现在,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的无意识现象,如:阙下知觉、自动加工、盲视、负启动效应、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这些无意识现象统称为内隐认识。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意识和无意识的神经机制。这与意识产生问题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
5
.儿童认知发展。

近年来,由于研究技术的进步和方法上的创新,对婴幼儿认知能力的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婴儿是有相当认知能力的,幼儿认知事物并不必然表现为前运算前逻辑前因果的特点。皮亚杰学派关于认知发展普遍阶段的理论受到人们的质疑,人们正寻求新的理论构架研究认知发展。

6.学习过程。近年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的研究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曾得出从做中学;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这种思路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是不同的,它既培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又促使他们对亲身参与所习得的知识进行思考。

7.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全球化、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的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特殊的意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形成一套员工的选拔、培训、安置、激励、考核、和流动机制,更要着眼于管理队伍的形成,从而使企业在激励竞争中得到发展。

8.认知工程心理学。由于计算机应用于工程技术,人一机相互作用已逐渐被人一计算机的交互作用所取代。后者是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对话和通讯,它通过物理层面和认知层面来实现。这是两个认知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需要应用认知心理学对它进行研究,这已经成为心理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
9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增大和应激状态持续,容易造成个体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和生活,需要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帮助解决,这促使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得以迅速发展。

需要全部请加QQ群:6453636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